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中华民族素有浓厚的尚玉情结,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就已出现了精美的玉饰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玉进入了发展的顶峰。儒家学说赋予玉器种种美好道德的属性,“以玉比德”成为当时玉文化的重要特征,影响和推动了古玉的发展。
荆州地处楚国中心,是楚国都城纪南城所在地。周围分布着众多的楚国王室和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不乏玉器珍品。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随着熊家冢等楚国陵园以及一些高等级贵族墓的发掘,大批玉器出土更是令人目不暇接。此外秦汉墓中也发现了一些战国时期的玉器。
本展览展出玉器的年代,主要为战国时期,少数早到春秋中晚期,个别的或可晚到汉初。观赏这些玉器,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楚人玉文化的精深奇妙,而且可以看到多种玉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从而加深对中国古代玉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玉璧与玉环
玉璧可能源于新石器时代民众对太阳的崇拜,流行于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和良渚文化。大体经历了从装饰品到神器,再到礼器,最后又回到装饰品的演变过程。战国时期,玉璧或为礼器,或为装饰品,具备多种功能。荆州发现的东周玉器中,玉璧数量最多,在组佩和仿组佩中居于中心地位。玉环情况比较复杂,少数形制和功能与玉璧相近,多数纯属装饰品。
玉珩(璜)
玉珩和玉璜形制大同小异。璜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即已使用,但在数千年中主要是用作项饰,到周代开始才真正成为礼器。西周时期,璜是组玉佩中的主要饰物,串联的方法是两端向上,弧背朝下。春秋晚期玉组佩组件增多,璜的重要性下降,串联时变为弧背朝上,两端向下,名称亦随之改变为珩,含有平衡、平稳之意。
象生形玉佩
荆州出土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中,象生形玉佩是造型最为复杂、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一个类别。玉龙佩是象生形玉佩中最常见的一种,出现于春秋晚期,流行于战国时期。其造型主要包括单体龙,龙凤结合和龙、鸟(凤)、 人、螭结合三种。
楚人尊龙崇凤的信仰和观念也体现在象生形玉佩中。在楚式象生玉器中,龙凤结合是最为常见的题材,特别是凤鸟的形象和元素,更是无处不在。这些凤鸟有的以具象呈现,有的以简化表达,其造型有龙体附饰凤鸟、龙体凸饰凤鸟、龙凤同体和凤首龙身等多种形态。
组玉佩
组玉佩是由多件玉器编联而成的装饰品或礼仪用品。春秋战国时期组玉佩是在秉承西周组玉佩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楚式组玉佩的主要特点是:
1. 组件品种简化,一般以璧、环、珩为中心,兼配玉龙佩、玉瑬,其他玉器基本不用或极少使用。
2. 发掘中所见组佩绝大多数属于敛葬用品,材质大多数为青玉,也有美石杂玉,器表加工比较简单,极少抛光。
3. 组佩的编联遵循中间平衡,两侧对称的原则,因此成对的组件较多。有些组件敛葬时并未串联,只是仿照组佩的形式进行摆放。
玉瑬/玉剑饰/玉带钩
玉瑬出现于春秋中期,流行于战国,是一种扁长条形挂饰,边缘大多有齿牙,中间贯穿一孔,是玉组佩中常见的配件。
玉剑饰指的是剑柄和剑鞘上的玉质装饰,其制作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清代。春秋战国时期玉剑饰留存较多,以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玉剑珌四种最为常见。
战国是玉带钩的鼎盛期,出土数量多,形制较复杂,楚式玉带钩以截头状最具代表性。其主要特点是:钩身正面为长条形或短条形,钩首大多呈龙头形,钩身截面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棱角显著,钩尾呈垂直的截头状,钮多方形和长方形。
楚地出土其他玉文化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交通发达,思想文化活跃,玉器作为精神文化方面的特殊产品,在列国间的交流和传输尤为频繁。在楚墓中,经常发现楚式玉器和其他文化玉器共存的情况。
楚地出土的玉器中,有些形制和纹饰与中原式玉器相同,但又无楚式玉器的特点,应为中原式或仿中原式。秦式玉器主要为玉璜,纹饰皆为单线阴刻,线条细而僵直。中山式玉器以一件内外边缘饰间隔长方形网纹玉壁为代表。这种典型的纹饰特征多见于中山国玉器。越式玉器质地一般为石质,纹饰为多圈排列的圆圈纹。东夷式玉器品种则主要有滑石璧、玉髓珩、玉髓环或水晶环等。
珠玉琳琅
春秋战国时期的玉器中,有些玉器发现数量较少,无法单独分组,如玉印章、玉刀首、玉管、玉笄;有的因使用功能不同,难以统一归类,如玉覆面、玉俑、玉片;还有部分属于广义玉石范畴,用水晶、玉髓(玛瑙)、玻璃等制作而成。对于这类玉器,本单元集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