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就出现了青瓷器,也称“原始瓷”。至西汉时期,部分青瓷的烧制技术已经开始摆脱原始状态。
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在东汉,至隋唐、五代逐渐成熟。宋代是制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涌现出定、汝、官、哥、均等名窑。元代青花、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宣德、成化青花制品脱颖而出。清代粉彩、斗彩瓷器,风格古雅华丽、美妙绝伦。
瓷器的艺术之美在于器形、纹饰和釉色。在厚薄、卷舒、冷暖、莹润之间,不仅展示了历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艺,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们在文化传承、审美情趣、艺术风格等方面的差异与变化。
荆州自汉、晋以来一直是我国南方经济重镇之一。因此,地下埋藏了十分丰富的古代瓷器,其中一部分堪称瓷器精品。
雨后天晴云破处--原始瓷与早期瓷器
战国时期至三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80年)
瓷器的出现是古代制陶技术的划时代突破。瓷器初期特征表现为瓷土不纯净、含杂质较多、釉层不均匀。釉色以青绿为主,少数呈褐色或黄绿色。器物制作基本上采用轮制。由于胎、釉的配料以及烧制时火候控制都不太准确,制作工艺还不成熟,因此称“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早期瓷器产生于东汉。在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以及厚葬之风盛行的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浙江上虞、萧山一带,成为早期瓷器的发源地,开启了中国瓷器史发展的新篇章。
荆州出土的原始瓷与早期瓷器数量较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原始瓷器和早期瓷器的演变进程。
夺得千峰翠色来--瓷器的发展与成熟
两晋至五代时期(公元266-960年)
两晋时期浙江萧山、上虞、余姚一带的越窑、湖南的湘阴窑等著名瓷窑相继出现。器类主要为鸡首壶、四系罐、碗、盘等。在装饰方面以印花、弦纹、菱形纹为主。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莲花瓣纹开始流行。
隋唐时期瓷器生产普及并形成南北两大窑系,北方窑系以白瓷为主,南方则以青瓷为主。莲花瓣纹饰成为装饰主题。
五代时期瓷器的胎釉、器形、纹饰等,在唐代瓷器的基础上既有相承又有所变革。这一时期最具特色是越窑烧制的“秘色瓷”,质地细腻、表面光润、釉薄而匀。
素瓷雪色缥沫香--瓷器的兴旺与繁荣
宋代(公元960-1279年)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兴旺繁荣的时期,瓷窑众多,特色鲜明。主要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均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六大窑系。宋瓷造型古朴、装饰典雅,同时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宋人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在追求瓷釉的韵律美的同时,追求釉色、釉质之美。装饰方法主要有印花、刻花、剔花、贴花等。
宋代瓷窑有“官窑”与“民窑”之分。官窑由官方督办,专门生产宫廷所需瓷器,民窑所烧瓷器则供民众日常用品需要。官窑与民窑的共存,是宋代瓷器业兴旺繁荣的重要标志。
鲜明艳似美人霁--瓷器的鼎盛与斗艳
元、明、清(公元1271-1912年)
元代制瓷业出现了新的变化,确立了以景德镇为中心,南北各窑百花齐放的生产格局。瓷器绘画成为了瓷器装饰的主流,以青花与釉里红为代表的釉下彩瓷创烧并趋成熟。
明代是我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青花瓷器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产品。官窑青花器型古朴、釉质肥润,民窑瓷器则器形丰富、题材多样。
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制瓷业达到了历史巅峰,青花瓷、斗彩、五彩、素三彩在高水准上烧制。此外,还创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这一时期仿古制瓷之风盛行,仿宋代五大名窑的作品有的几乎可以达到乱真的程度。
结 语
本陈列展出荆州地区历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各历史时期瓷器精品,其中以两晋、唐宋、元明时期古遗址、古墓葬出土的瓷器为主,呈现出器类繁多、器形丰富的特点,能较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以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荆州作为我国古代南方政治、军事、经济重镇,一直延续着其昌盛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