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精神
古代的盛食器——凤鸟莲花盖豆
时间:2022-10-31点击:438004

是东周时期的主要食器之一主要用于装肉酱和粮食上部为盘,下部为手持的柄。楚漆豆最早发现于春秋中期偏晚的湖北当阳赵巷楚墓中,至战国时期楚式漆豆已经十分发达出土数量仅次于耳杯

荆州博物馆藏有件漆木豆,凤鸟莲花盖豆(图一)是其中最精美的一件2000年出土于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通体髹黑漆为地,用红、黄二色彩绘。由浮雕龙纹盖、莲花豆盘、凤鸟、蛇分件制成。莲花豆盘外壁上部一周浮雕十四瓣仰莲花,盘下以一凤鸟为柄。凤鸟头后仰向上,鸟颈弯曲,鸟尾呈扇形。后仰的鸟头、凤冠与鸟背相接,鸟嘴张开衔住豆盘下的方榫头,以起支撑作用。凤鸟站立于蛇身之上,双爪齐抓一条蜷伏的蛇,蛇身修长,蛇尾后飘上翘至鸟尾下部中间呈支撑状,表明楚人在制器过程中已能较好地运用物理学受力平衡的原理。盘径24.8、高26厘米。

 

 

图一 荆州天星观2号楚墓出土凤鸟莲花盖豆

 

该器以凤鸟和蛇作为柄、座,用十四片莲花瓣装饰豆盘,构思新颖实用审美两者结合的佳作

类似的器物有两件,一件为龙蛇花瓣盘豆(图二)2002年出土枣阳九连墩1号楚墓盘由盘底及十六片花瓣状盘壁粘接而成,柄由整木雕刻的龙、蛇纠结构成,龙口衔蛇,龙头、前爪、蛇头作为支点托盘,后爪践蛇集美感与平衡于一身。15.4、高19.7厘米。

 

 

图二  枣阳九连墩1号楚墓中出土龙蛇花瓣盘豆(湖北省博物馆:《再现英华湖北省基建工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1998-2007)》,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8年,第57页

 

一件为虎形柄铜豆(图三),现藏于齐文化博物院。该口沿为镂空的莲瓣柄为一虎形兽。虎形兽呈蹲坐状,上身直立,双前爪托举盘下的一钮柱,臀部和双后爪抓压五条盘蛇作为底座。盘径19、高21.4厘米。

 

 

图三  虎形柄铜豆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编:《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馆藏青铜器精品》,文物出版社,2015年,第170页)

 

 

 

上面这三件豆有三个共同特征,以凤、龙、虎等动物造型为柄,以蛇为底座来增强受力面积,盘外壁饰一周莲瓣纹,造型优美且符合力学平衡,是战国时期制器思想的重要反映。

立体莲瓣造型的文物在东周时期较为流行,在郑国故地出现较多,常作为壶盖上的装饰最为我们熟悉的是1923年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莲鹤方壶,壶盖顶饰一周双层盛开的莲瓣。1979年新郑李家村春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件彩绘莲花瓣陶豆,豆盘口沿小圆孔内插有十五片莲花瓣。关于这种造型的来源有学者认为来源于青铜器中的环带纹装饰,也有学者认为来源于荷叶。

另外,漆东周时期最常见的漆礼器之一漆豆在遣策简中有“皇豆”、“合豆”、“豆”等不同称谓,其中厚浅盘粗柄、盘外壁饰方块纹的漆豆被称为“皇豆”(图四),带两外侈鸟形耳的有盖漆豆被称为“合豆”(图五),柄中部带三道凸棱的漆豆则被称为“豆”(图六)。有学者认为,皇豆与合豆的数量之和,大致符合《礼记·礼器 》“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的记载

 

 

图四 皇豆

 

   

   图五 合豆(《曾侯乙》展厅摄)

 

 

     图六 豆

 

参考文献:

张闻捷:《略论东周用豆制度》,《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