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精神
一场火灾,孔子为何叫好?
时间:2022-06-02点击:547841

    王家嘴楚简《孔子曰》的第765、484、483号这三支简保存较完整,按文意可以编连。文中用█表示分章。

    第一个█之上只有一个“
”字,它前面的内容目前还没有确认在哪一支简上,我们暂时先放一放。
 

    从第一个█之下到第二个█之上,记载了孔门十哲之一宰予(字子我)向孔子请教的关于“德”的问题,孔子曰:“大德毋逾栋,小德出入可也。”在传世本《论语》的《子张》篇中,另一位十哲之一卜商(字子夏)也说了类似的话。“子夏曰:‘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现在从竹简的发现来看,这句格言的原创权应该还是属于孔夫子的。

    从第二个█之下到第三个█之上,记载了孔子对一起火灾新闻事件的评论。当时,孔子周游列国,到了陈国。有一天,听说鲁国祭祀先君鲁桓公、鲁僖公的宗庙最近发生了火灾。孔子听闻此事后表现出很开心的样子。弟子巫马施(字子旗)问道,“您不久前才离开了(您的祖国)鲁国,旁人会对您(为火灾叫好)感到疑惑不解啊?!”孔子回答说:“周文王、武王的宗庙尚且要毁掉,而鲁桓公、鲁僖公的宗庙早就应该毁掉却一直不去拆毁,现在老天爷终于把它们给毁了!”

    这段孔子为宗庙火灾叫好的故事,在传世本《论语》中没有记载。但在孔子亲笔撰述的《春秋》中却有具体的时间:鲁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宫、僖宫灾”,就是公元前492年5月18日。《左传·哀公三年》详细的记载了火灾发生以及鲁国官员组织救火的经过,还特别提到“孔子在陈,闻火,曰:‘其桓、僖乎!’”但没有展开叙述孔子对此事件的评论。西晋军事家杜预为《左传》作注解时说:“言桓、僖亲尽而庙不毁,宜为天所灾。”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进一步疏解道:“礼,诸侯亲庙四焉,高祖之父,即当毁其庙。计桓之于哀,八世祖也,僖,六世祖也,亲尽而庙不毁,言其宜为天所灾也。所以不毁者,服虔云:‘季氏出桓公,又为僖公所立,故不毁其庙。’其意或然。”

    下面我们来作一点通俗的解释。按照周朝的礼制,诸侯国可以为国君的父系祖先建造5座宗庙。其中1座居中,是祭祀建国始祖(太祖)的,要永远保持不变。另外4座分列左右,是分别祭祀在位国君的高、曾、祖、考四代祖先的,再往上数的祖先之灵就不能享受独尊一庙的特权了,要把牌位合并到太祖的庙里去。到了与孔子同时的鲁哀公时期,鲁桓公、鲁僖公已经属于世代比较久远的祖先,按照礼制也就不能保有专属的名为“桓宫”、“僖宫”的宗庙了。此时,在鲁国数代专权的季孙氏家族,其血缘出自鲁桓公第四子季友,掌权开始于鲁僖公在位时。所以“桓宫”、“僖宫”的“不毀”,应该出于季孙氏的政治目的。孔子对当时“礼崩乐坏”“陪臣执国政”的政治环境一向是看不惯的,这次正好借着“天毀之也”的话题吐了一把槽。

    从第三个█之下,记载了孔子离开鲁国到卫国去时,和一位鲁国人发生的一段对话,因为后文目前还没有确认在哪一支简上,我们在这里也就暂时不展开讨论了。

 

竹简释文:

。█
(宰)我昏(問)悳(德),
=(孔子)曰:“大悳(德)毋逾棟,少(小)悳(德)出內(入)可也。”█=(孔子)才(在)(陳),昏(聞)(桓)、(僖)炇(災)。=(孔子)【765】
(喜)
(巫)馬
(旗)曰:“子
(新)去夫魯,人亓(其)惑子。”
=(孔子)曰:“夫文、武猷(猶)又(有)毀,而
(桓)、
(僖)女(如)毀【484】者也而不毀,夫天毀之也。”■
=(孔子)去魯之
(衛),魯人詹因
(辭)曰:“魯
(孔)
(丘),古(故)魯邦【483】
 

参考文献:

《论语·子张》

《春秋左氏传·哀公三年》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