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精神
阴湘城古城址
时间:2013-12-02点击:470669

阴湘城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马山镇阳城村三组,东南距荆州城约34公里。阴湘城平面大致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580米,南北残宽350米,北侧被湖水侵蚀,残存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东、南、西城垣保存较好,北城垣被湖水侵蚀掉,城垣现存高度46.5米,最宽处46米。城外有护城河,西、北护城河已被湖水侵蚀掉,东、南护城河保存较好,宽约45米。

阴湘城遗址经过四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共揭露面积1100多平方米,各时期灰坑近200座,房屋基址13座,陶窑4座,瓮棺8座等,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遗址的时代跨度从大溪文化早期到西周时期,其中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之间在年代上不存在缺环;古城的始建年代为屈家岭文化早期,沿用至石家河文化晚期;东城垣内侧的濠沟在年代上早于屈家岭文化早期的城墙,属大溪文化晚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尤其是大溪文化晚期濠沟内出土的漆木器、竹篾器等在江汉地区为首次发现。这些发现为我们今后对该遗址的保护和发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墙体内的包含物分析,城墙的构筑年代最早为屈家岭文化早期,是在大溪文化的濠沟之上筑成的,其上被石家河文化遗存叠压。墙体主要是用黄褐色生土和灰褐色土筑成,有的部位掺杂有少量青灰色淤泥土和草木灰烬,在堆筑过程中作过简单的夯实,因而大部分夯层较清楚,厚薄不一,一般厚0.05—0.2米。

城址内的文化堆积较厚,一般在2.5米左右,局部地段可达3.5米以上。东部较厚,西部较薄。东部自下而上可分为大溪文化层、屈家岭文化层、石家河文化层和西周层,其中以大溪文化层最厚,厚度一般在1.5米左右,石家河文化层最薄。城内的古文化遗迹有房子、灰坑、灰沟、窑、墓葬和瓮棺葬。出土遗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等。

阴湘城古城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这止发现的八座史前古城之一,文化堆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保存基本完好,是我们研究江汉地区史前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的不可多得的重要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