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博物馆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 三中全会精神
历史文化遗产——鸡公山旧石器遗址
时间:2013-12-02点击:496064

1、地理位置

    鸡公山遗址位于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郢北村二组。遗址西南距荆州城约5公里,南距汉代古郢城北垣约500米,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约5公里。遗址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长江左岸的一座小土岗上,土岗西北紧邻长湖的一小支汊,南距长江河床约8公里,南300米有宜(昌)黄(石)高速公路通过,东约1公里有荆(门)沙(市)铁路通过。

    遗址处在原南北长约500米、东西宽约100米的鸡公山小土岗的中部偏西侧。1984年,原江陵县进行第二次全县文物普查时发现。90年代初因宜(昌)黄(石)高速公路修建而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被系统发掘并大部分得以保留,现存遗址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平均海拨高度为26~28.5米。

    鸡公山旧石器遗址的发掘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在遗址上修建保护大厅1227平方米(实际净空间面积1024平方米)及其它文物保护设施。荆州博物馆负责鸡公山遗址的文物保护和科学研究工作。

2、遗址概况

1)文化堆积

    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原位于高出四周平地仅数米的小土岗上,根据地层堆积情况,可将鸡公山旧石器遗址的堆积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侵蚀面之下含砾石石器的红褐色亚粘土,为下文化层;侵蚀面之上含小型石片石器的黄色亚粘土,为上文化层。

    上文化层为含锰斑较多的黄色亚粘土,厚约1025厘米,出土石制品近500件,绝大部分是形体很小的石片石器,岩性主要为石英、燧石及石英岩。石器类型主要为各类小型刮削器和尖状器。该层的时代距今约12万年。

    下文化层为棕红色亚粘土,含锰也较多,厚约50厘米左右,是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主体部分。发现了原始人类的居住面,出土了大量的石制品,包括石片、石核、石锤、石砧、各类刮削器、尖状器和砍斫器等,以及大量的石料-砾石。时代距今45万年。

2)主要遗迹

    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最重要的遗迹现象就是在4A层下揭露的面积近500平方米的活动面。这个活动面东西长20余米,南北宽近20米,平面上布满砾石、石核和各类石器,其密集程度要远超过4A层,石制品分布最密集的部分是在遗址的中、北部,绝大部分石制品的棱角分明,刃缘锋利。一部分受到较重风化的标本,则与岩性有关。石制品与未经加工的砾石大小混杂堆积,也没有定向排列的现象,显然没有经过流水的搬运与分选作用。

    4A层不同的是,在4B层活动面上,石制品及砾石的分布疏密相间,一些迹象应与人类活动有关。这些迹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石片、石核、砾石等石制品密集混杂堆积而形成的石堆,在这类区域内都相对集中地分布着数量众多,大小不一的诸如加工失败的大尖状器、砍砸器和其它石器的半成品等加工石器的副产品,并遗有石锤或石砧等加工石器的工具,这种情况显示当时的遗址占有者在这类区域内的主要活动应当是石器加工。

    另一类是由几个中间有少量加工好的石器或完全是空白区的石圈组成。这种石圈情况比较复杂,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石圈的直径稍小(直径在1.5-1.8米之间),在圈内的空白区有成品石器(如数件砍砸器、尖状器)发现,而空白区的外围则是密集的砾石或是石核、石片、碎屑等加工石器的副产品的分布带,宽度在1米左右,或更宽并与前述的石堆相连,剖面可见厚度一般在10-20厘米。另一种的直径虽大(在2-2.5米之间),圈内空白也宽敞,但空白区内却不见任何遗物。周围石制品与砾石的分布情况与前一种没有明显区别。

    上述遗迹现象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可能与打制石器、居住或其它活动相关。

3、鸡公山遗址在华南旧石器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80年代以来,在华南的汉水谷地、长江中下游地区、百色盆地等地区陆续新发现了一大批主要是以砾石石器工业为特色的旧石器地点群,为研究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所反映的时间、空间、文化属性的综合分析,可以较清楚地认识到华南旧石器发展进程中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发展道路。

    在华南从北向南的不同地区,虽然地层堆积的情况不尽相同,石器工业的具体变化情况也有一定的区别,但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变化趋势,即由早、中更新世的典型的砾石石器工业发展到晚期更新世的石片石器工业或非典型砾石石器工业。这一变化大约是开始在晚更新世的早期。这一过程在长江中游地区及其邻近地区表现得尤为清楚。湖北江陵鸡公山遗址和江西鄱阳湖平原西侧的潦河流域的部分地点可以代表这个变化的较早阶段,而湖北枝城九道河洞穴遗存则可作为变化的晚期阶段。

    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石器工业的地层关系,清楚地反映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特点,即从早、中更新世的典型的砾石石器工业到晚更新世的石片石器工业。

4、鸡公山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鸡公山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带首次揭示出了多层旧石器时代不同文化类型地层叠压关系,清楚地反映了华南地区旧石器文化从早更新世晚期到晚更新世早期的典型的砾石石器工业发展到晚更新世晚期的石片石器或非典型砾石石器工业的历史进程。

    鸡公山下文化层活动面的发现,在中国首次揭示了旧石器时代人类在平原活动的历史遗迹,为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宝贵资料。

    随着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的重点由遗物转向遗址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关键。鸡公山遗址的发掘采用大面积平面网格发掘方法,科学地揭示了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状况,这种发掘方法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学科发展的一个有益尝试。

    对鸡公山遗址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对保护好这一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深入研究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具有重要意义。